CPI“破五”各方关注。在昨天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看到,与会媒体的所有问题都与CPI有关。
究竟怎么看待CPI的上涨?今年3%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能否完成?明年是否有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调控已出 CPI涨势为何依然
在11月经济数据公布前,中央已经出台了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16条措施。但CPI为何不降反升?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认为,进入11月,居民肉、蛋、菜消费量加大,取暖等季节性消费增加,上半月食品类价格较快上涨。国家稳定价格措施月中推出,落实到位需要一个过程,反映在CPI上就仍然是上涨数据。
1至11月份累计,全国CPI同比涨幅已经达到了3.2%,而年初确定的调控目标是3%左右。这是否意味着全年物价调控的目标已被突破?
“原来预定的目标是3%左右,而且是一个预期性、指导性的目标。3%稍稍过一点应该也还在这个调控目标的范围之内。”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他表示,12月有很多稳定物价的有利条件。最有利的条件是国务院16条措施的效果会不断显现。另外,翘尾因素在12月份就没有了,这对拉低物价总水平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到两年内通胀压力持续存在
1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以及前天央行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都显现出宏观调控对于回收流动性、抑制通胀的重视。
(上接第1版)2009年以来,我国信贷总量猛增。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研究室主任张岸元说:“长期的货币超发是引发当前物价快速上涨远超社会预期的主要原因。”
此轮物价上涨更关键的因素在于——各类社会成本特别是基础性劳动力成本上升,这在劳动密集型的农业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所所长汪同三指出,1998年以来,我国出现三次大的物价上涨,每一次都与农业有关,由农产品涨价传导到食品涨价再传导到工业品涨价,几乎成为规律。
从此轮物价上涨根源分析,物价上涨的压力在未来一到两年内还将存在。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认为。资源、土地、工资等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国内工业品整体供大于求、粮食连续丰收,加上货币政策正在调整,未来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CPI与通胀不能直接挂钩
CPI是判断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指标,货币供给大于实际需求是判断通胀的指标。但现在,多数人将CPI与通胀而非涨价直接挂钩。
“价格上涨不完全等于通货膨胀。”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认为,西方国家通常将连续六个月CPI增长率超过3%定义为通货膨胀。表面看,今年我国CPI已经连续多月超过3%,但中国与西方的CPI内涵不同。西方不包含农产品和资源类产品,而我国CPI中的食品类权重达1/3。如果剔除食品类,其他7大类的物价综合指数自1998年以来从没有超过2%。因此,现在大家认为的通胀实际上是物价上涨,而且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
我国CPI峰值几年前曾达到8.3%,远比现在的5.1%高,为什么那时的社会反映没有当前这么敏感?张汉平认为,这一方面说明公众对国家经济政策和自我利益的关心度提高了,另一方面可能与媒体对CPI的反复“着笔”影响公众有关。事实上,国家的月度经济数据涉及多个方面,许多数据和CPI一样具有反映宏观经济走势的价值,比如工业行业和产品生产、利用外资、
消费品零售等。
以投资促结构调整
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完成210698亿元,同比增长24.9%,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2.1%有一定降幅。
实际上,今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速基本上是逐步下滑的态势。1–11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6.6%、22.7%和26.9%;新开工项目301937个,同比减少15075个。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张汉亚认为,今年以来投资增速的下降,与去年基数有关,也与1月份信贷大增后开始的货币紧缩有关。从产业看,第三产业投资一如去年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增长,对改善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新开工项目数量少了,但单个项目的平均投资规模大了,这是我国上大项目、压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的政策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11月,我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5%,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在世界经济开始走出低谷、我国出口贸易恢复的当下,产销率的轻微下滑,再次敲响了加快调整结构步伐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