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还在举棋不定之际,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回归“适度”,许多经济学家含蓄地说宏观政策回归常态化,其实也可以说是货币政策开始不动声色地“收紧”。可以预期,贯穿全年的经济政策主线,无疑将落在政策退出的节奏和力度。
不过,与西方国家以基准利率为主要政策退出信号不同,观察中国的货币政策退出应该选择完全不同的视角–––信贷增量和市场流动性。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利率没有市场化,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对利率不敏感,故而货币当局更看重数量工具。
观察2008年底开始实施的刺激政策,也可以看出中国的货币政策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其中一个重点在于,中国是通过银行体系直接将信贷和流动性注入实体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复苏,但发达国家则是将流动性(也就是资金)注入危机四伏的银行业,从而平衡金融体系的资产负债表,不过,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美实体经济的信贷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
由此可见,中国的货币政策退出重点,一是控制银行信贷,二是流动性管理。在信贷控制方面,目前看来,包括央行的准备金率、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工具,以及银监会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已经对大中型商业银行发挥了较大作用。
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央行今年保持了较大力度。WIN D统计显示,3月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7660亿元,当月央行通过央票和回购方式回笼资金13680亿元,实现净回笼6020亿元。1月份,央行净回笼650亿元,当月还提高准备金率回笼了近3000亿元资金。特殊的是2月份,由于春节因素导致现金需求猛增,历年惯例都是资金净投放。
不少机构预期,如果4月份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仍将保持较大的回收力度,预计4月份的净回笼在4000亿-5000亿元。同时,央行还将上调央票收益率,引导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上行,以控制通胀预期和房地产泡沫。
事实上,由于通胀预期的抬头以及房地产泡沫的加剧,流动性管理的压力已经越来越大,在继续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等数量工具的同时,价格型工具的信号作用也许会重启。
就通胀预期而言,油价已经突破86美元,重上100美元恐怕也指日可待。回想上一轮通胀,输入型因素“贡献”颇大。就国内而言,西南大旱虽然对粮食尚无较大影响,但对经济作物的影响却不小,最近一段时间,甚至棉花价格也在跟风上涨。虽然近期猪肉价格疲软,但每到春季就开始泛滥的疫病能否影响生猪生产?如若猪肉价格回升对下半年CPI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另外一方面,虽然货币当局表示,货币政策无关资产价格,但谁也不能说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无关。天量的信贷投放和过剩的流动性,成就了去年A股的一波行情,也成就了房价的屡创新高,房价暴涨甚至已经扩散到二线城市。固然,控制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产价格,货币当局一家手段有限,但控制信贷、回收流动性和加息都是重要工具。
故而,下半年汇率与利率政策或将不得不加大力度,也不能排除加息的可能性。果真如此“退出”的意味就更加明显,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力度就有可能更强烈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