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纺织服装行业经历了市场的骤变。上半年,“涨价”是行业关键词,然而好景不长,进入秋季后,纺织服装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潮,减产、停工、倒闭正在浙江的纺织服装基地轮番上演。虽然距离春节还有近一个月,但浙江的很多纺织服装企业已经提前开始放年假。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行业出现如此凄凉的境况?企业又将如何渡过危机?为此,证券时报记者实地走访了浙江的纺织服装企业。
进入冬季,绍兴柯桥的纺织服装企业发现,他们的电费结算正在发生改变。以往,这里的工厂是按月上缴电费,但近两个月来,他们却不得不每10天上缴一次电费。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电力公司担心这里的纺织服装企业突然倒闭。
从证券时报记者近期对浙江纺织服装企业的实地探访来看,纺织服装企业在过去的一年经历了市场的冷热骤变。在上半年短暂的辉煌过后,订单大幅下滑,库存压力巨大,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原料价格波动、贷款利率上调,种种不利因素的叠加,使得不少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一场纺织服装行业的危机正在上演。
人力成本上涨吞噬利润
杭州的四季青,有“中国服装(000902,股吧)第一街”之称,而杭州周边的萧山、柯桥、湖州、嵊州等纺织服装工业园,便是支撑四季青美誉的后盾。
浙江祥润制衣有限公司是萧山工业园一家大型的服装生产商,该公司的副总经理张跃权告诉记者,作为外销型服装企业,当前的毛利不会超过10%,净利也就4%~5%,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的增加、原材料的变动,这三者的影响对于外销型服装加工企业是非常致命的。
这不只是张跃权一个人的苦衷。在浙江绍兴、嵊州及湖州等地纺织服装企业,多家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原料价格波动、财务费用的增长等种种不利因素,使得不少企业正陷入困境,其中以劳动力上涨成本影响为最,部分企业仅今年一年,职工工资的上涨幅度就达到了20%。
以祥润制衣为例,2009年,该公司操作工人的平均工资是1900~2000元/月,到2010年年底,他们的平均工资上涨至2600~2700元/月,今年年底工人的平均工资已经增加到3000~3100元/月。目前,该公司的工人人数为1800~1900人,也就是说,仅劳动力成本,该公司今年就比2009年多支出2000万元。
即便是对于一家拥有近2000人的大型服装企业而言,2000万元也绝非小数,仅人力成本上涨这一项,就可能吞噬掉了它们绝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利润。
浙江最大的裤装生产企业杭州海德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学谊告诉记者:“在国内纺织服装加工企业中,年利润超过3000万元很少。就以我们公司为例,目前一条裤子最多也就赚4块钱,今年的产量是500多万条,也就是说,今年我们厂的利润其实只有2000万。”
据了解,对于服装加工企业而言,面料成本约占70%~75%(人力成本上涨后,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约65%~70%)。现在,市场的原材料成本差不多,如果面料的成本增加而导致涨价,客户还可以接受。同时由于各个企业的人力成本不尽相同,如果以人力成本上涨为由上调加工费,客户一般很难接受。
竞争力下降致订单缩水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金融危机后的这一波人力成本上涨,使得国内纺织纺织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减弱,不少服装企业的订单开始降温。
“现在,我们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与国内厂家的竞争,而是与东南亚新兴国家的较量。去年,我们做了628万条裤子,今年的产能估计只有530万条左右,下降的幅度近20%,明年可能还要继续减少。”俞学谊告诉记者。
据悉,这两年来,印度、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发展的服装纺织业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更为重要的是,在上述国家的纺织服装企业中,他们普通工人的月薪约100美元(约合631元人民币),而浙江的很多服装企业,它们普通职工的月薪就达到了3000元,再加上服装企业为职工购买的保险,以及吃、住、交通等费用,实际人力成本约3500元/月。因此,印度、越南等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对我国纺织业构成巨大挑战。
俞学谊称,就质量而言,国内服装企业的产品要优于印度、越南等国的服装企业的产品。但对于大众服饰商品而言,质量差异其实不是很明显,欧美客户也不太在意。所以,一部分欧美客户就把订单委托给东南亚国家的服装企业;而一些工艺复杂,档次较高的订单,则只能交给国内服装厂商。
来自美国商务部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2011年1月至8月,美国从孟加拉、越南、印尼累计进口棉制品量同比分别增加了3.35%、0.97%和2.45%,而从中国累计进口的棉制品数量同比缩减了16.61%。
除了南亚新兴市场带来的冲击波外,近几个月来,欧美国家经济频频出现利空消息,使得浙江很多的服装企业雪上加霜。
记者采访汉颖绣品服饰有限公司时,该公司副总经理姚其军称:“2008年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感受是,当年10月份之后形势不太好,但进入2009年后经济就很快回暖;今年9月份之前,我们公司的海外订单还好,但进入10月份开始,订单开始减少,这段时间的感受更为明显,撤单时有发生。今天上午开会的时候,有几个欧美的订单又取消了。”
企业信心指数低落
今年上半年,“涨价”是纺织服装行业关键词。然而进入秋季后,市场形势骤降,种种不利因素使得很多纺织服装企业的老板情绪低落。
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该工业园区的纺织服装企业中,即便是算上上半年的利润,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也相当普遍。以柯桥工业园区某大型纺织服装企业为例,今年前10月,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2亿元,同比增长119.67%;但是,该公司的利润却不增反降,从去年的3195.3万元降至今年的1062.2万元。
舒美特纺织的办公室主任黄建江告诉记者,今年公司的利润主要是依靠新产品来支撑,但利润主要是在今年上半年实现的,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10月份以后,公司的生产还算正常,但产品已经开始滞销。因此已经把针织厂的部分机器关停了。
接受记者采访的企业普遍反映,由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再加上东南亚印度、柬埔寨、越南等国的竞争,浙江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订单在10月份以后出现了大幅下滑。为了争夺有限的订单,不断受到冲击的纺织服装企业又不敢贸然提价,致使当地众多的服装企业无利可图。为了留住客户和员工,许多企业在无利可图甚至是亏损的情况下仍在苦苦支撑。
纺织服装企业的处境让人忧心忡忡,就连电力公司对纺织服装企业的电费结算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中嘉实业集团副总经理杨明法对记者称,“以前电费是按月为时间单位上缴,但这两个月过来,电力公司担心"跑路"的现象在我们身上发生,所以电费上缴的时间按10天为期限来结算。”
据记者了解,对于一家规模在1500人左右的纺织服装企业而言,如果开工正常,月度电费约300万元。虽然这项成本的绝对数额不是很大,但对于陷入困境中的纺织服装企业而言,他们的态度是能拖则拖,电力公司改变电费的结算方式,是因为当地的中小纺织服装厂曾出现过突然倒闭的事件。
在浙江萧山,工人人数1500左右的大型服装厂约15~16家,但现在的经营状况普遍不佳,已经有4~5家开始考虑年后停产歇业,或者缩小规模转型做贸易。在萧山某服装企业采访时,一位知情人士指着不远处的一栋红色厂房的对记者称,2008年时,那家公司的老板是按2500人的规模建的厂房,现在他们厂里的工人数量不到400人,这样的开工率,显然是支撑不了多久。
“明年,至少有10%的企业要倒闭。”余杭服装协会会长高礼根称,“现在看,年底和明年年初的情况要比2008年危机时还要严重。大企业抵抗风险能力强,还可以勉强维持,小企业倒闭的情况会比较严重。”
2008年金融危机时,在服装行业有着20余年工作经验的张跃权作为空降兵,从达利(中国)有限公司跳槽到了浙江祥润制衣有限公司。但面对新一轮的危机,张跃权也是情绪低落。“现在到处都在做信心指数调查,对于我来说,信心指数很低。”(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