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芬兰、荷兰、挪威和瑞典等5个北欧国家实施了碳税;新西兰、英国等推出碳标签;美国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将对未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产品征收惩罚性碳关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跨进了低碳时代。
近日有报道称,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碳税征收方案,预计最早在2012年就会实行。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平均能耗大约为4.84吨标煤/吨纤维。碳税开征,纺织服装行业难以置身事外。那么,国内碳税的开征将给纺织服装行业带来怎样的利弊?对于泉州企业来说,应当如何未雨绸缪,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
绿色壁垒 反对不如应对
主持人:继国外推出碳关税、碳标签之后,国内也提出开征碳税,这对于纺织服装企业有何利弊?
陈锋:一方面欧美国家不断提高标准,实施贸易壁垒;另一方面是产业升级的需要,企业未来将面临越来越大的能源压力,必须实现节能减排。国内要开征碳税,必将形成一个原料、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量化指标,这对于发展起点较高、科研技术水平较高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反而是一种机遇,而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可能面临生产减缩与经营危机。
杨华阳:国内碳税将开征,从表面上看,似乎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实际上是国家在利用税收手段促使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此外,根据WTO的协议,如果国内已经开征碳税,其他国家就不能重复征收碳关税。去年泉州纺织服装的出口达到21亿美元,出口企业若能主动采取应对措施,使产品的碳排放符合国家标准,便能减少潜在的绿色贸易壁垒。
王迎利:低碳最终考量的还是企业的能源使用、工艺更新及排污方面,其根源就是节能减排。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的低碳考验非常严峻,尤其是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将使处于纺织供应链低端的中国纺织业受到巨大冲击。企业要实现低碳化,只有首先通过细致调查,确定估算方法,计算出产品准确的碳排放数据,才能寻找到降低碳排放的途径。
流程把控 算好“排放账”
主持人:对于泉州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目前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产品的低碳化,取得什么成效?
王迎利:纺织企业在低碳方面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包括内部的基础设计和设备。如果内部管理操作没有到位,很可能使好技术发挥不了功效。
此外,企业节能减排工程要转化为数据。比如一件衬衫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通过这些数据,企业管理者就能够对下一步的工作有清晰的目标,知道原料采购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生产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环节需要改进等。这样,就有了一笔清楚的“排放账”。
杨华阳:研究表明,一条约400克重的涤纶裤,如果寿命为2年,洗涤、烘干、熨烫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47公斤,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一件250克重的纯棉T恤在其“一生”中大约排放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28倍;大麻纤维制成的布料对生态的影响比棉布少50%;竹纤维纱线在地下只要2个月就能溶解,而一条棉纱线至少需要10个月。
近几年来,七匹狼、九牧王、虎都、柒牌等泉州企业已经开始减少对石化原料及化学纤维的使用,积极研发并采用竹、麻等低碳面料。用竹纤维纱线代替传统的纱线,不仅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排放,还增加了利润。
陈锋:除了原料把控外,通过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减少,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废物利用 纺织业新热点
主持人:泉州的纺织服装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未来应该从什么方面进一步努力?国内外是否有一些好的“低碳范本”可以借鉴?
陈锋:西方国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在服装产业中提出了环保的概念,国内的企业在进入21世纪后,也开始有了环保意识。两三年前,我市一些企业在出口产品中就开始进行生态纺织品认证,一些品牌企业的低碳战略走在前头。如国内的雅戈尔和如意集团都非常注重技术对产品的提升,在原料的选择上,雅戈尔开发了更为环保的汉麻面料;而如意集团则通过发展畜牧业,为企业提供了最原始的材料。
杨华阳:回收材料与再生材料可能成为纺织业的下一个热点,许多世界知名品牌和国际大买家已着手开发或大量采购有关再生纺织品。如美国环保再生纤维与纱线制造商JimtexYarns,英国成衣零售商马莎百货和美国百货零售商沃尔玛等;而在德国,任何一家服装店里都能找到环保型服装;法国几年前从中国进口的大部分服装就要求采用环保材质;耐克通过回收日本和台湾垃圾场的废弃塑料瓶来做运动衣。
在国内,李宁也与日本帝人纤维公司合作,将旧服装、废塑料瓶等人们丢弃的废品回收,进行化学分解后,变成新的面料,再做成新服装。以旧变新,这一过程将使生态圈系统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各降低大约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