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品牌集团Interbrand发布了本年度的“全球最佳100品牌排行榜”。美国依然以上榜品牌过半的优势稳坐首把交椅,中国也依然以上榜品牌数为零而徘徊在榜单之外。
对一个GDP世界第二、经济增速让全球瞠目甚至不安的大国来说,这多少有些尴尬。
其实“经济大国、品牌弱国”的讨论并不是刚刚开始。我们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而我们的产品却被贴上“廉价”“质量低下”的标签;我们为耐克、苹果等世界知名品牌生产通往全球的产品、创造高额的品牌溢价,我们的企业却只能从中赚取可怜的加工费;我们是全球第二大的奢侈品消费大国,却没有能挤身世界百佳品牌榜的奢侈品品牌……
我们的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品牌是实现大国梦的最大瓶颈之一。不久前,一句“中国制造,它的真正含义是,我们与世界一起制造”出现在中国商务部推出的形象广告中。与此同时,国家总理在政府报告中呼吁创建新型的、能够拿出“出口品牌”的公司,并通过减税和补贴推进“走出去”战略。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由“消费大国”向“品牌大国”转型,中国貌似动真格了。
但这并不是一条能立竿见影的道路,身为一个企业带领人,我深知创造和坚持一个品牌,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有大的形势、有好的政策,但真正要做出自己的品牌,还得靠企业家自己打好桩,练好内功。说得通俗点,就是你得有做品牌的决心,以及做好品牌的能力。
LVMH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团,这个王国的缔造者阿诺特曾给所有好奇于他能把旗下那么多品牌做成百年老店的人揭秘了答案:专注、勤奋和规范。这三点我都深有体会,在中国这样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面临的考验和诱惑实在太多,如果不专注,很难把一个品牌运作下去。而勤奋和规范,就如同做人,是成功背后必须的支撑。此外,自己在中国奢侈品领域摸索品牌运作十余年,结合中国市场环境的特殊性,我认为还有两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极致、坚持。
曾经有人就“极致”这个词反驳过我,他说,万事以“极致”为标准,那等于就是没标准。不无道理,极致是一个很难数字和图表去衡量的词,可能你觉得已经很好了,我觉得还远远不够,每个人对这个词都有一套自己的评估基础。但如果连追求极致的精神和态度都没有,是不可能做出一个国际品牌的。我们说苹果的产品,简洁、干净、时尚,其背后呢?是乔布斯“不近人情”的魔鬼要求。再说LV的包,在业界一直流传这样的故事:LV皮具使用的所有拉链,出厂前都要经过数千次的反复及破坏性试验;其皮具在加工成形后,还要进行红外线、紫外线、耐腐蚀以及高处摔下等多项破坏性实验。有时候“极致”可以说是另一种偏执,但这种偏执对你和消费者都没有害处。
中国奢侈品领域研究专家卢晓也曾对此提出看法,他把这种追求极致的心态称之为“工匠主义精神”。 当然,这里的工匠并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卖菜刀磨剪子的工匠,而是过去为皇家服务的大师,他们的特点就是细节控,非常专业非常执着且有一定资质。工匠主义精神,就是指做事时秉承的那种追求极致细节的精神,以产品为核心,品牌所有的、360度包涵在内的东西都应该坚持的一种精神。
再有就是“坚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一个词。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消费市场的大环境,一方面是国际知名品牌大肆涌入,吸引了大部分的消费者;另一方面是中国国内的企业大打价格战,争夺底端的利润空间。品牌是需要培育期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创造一个品牌就意味着你要经受双方面的挤压:注重价格的消费者不会选择你,注重品牌的消费者可能更愿意相信一个已经被历史证明的品牌。如果心态稍有浮躁、耐不住寂寞、抵不住压力,“坚持”估计就半路逃跑了。
但也正是这样的环境,给我们孕育了一个创造伟大品牌的机会。首先是国内消费者越来越有品牌概念,选择I Do的消费者近几年一直呈直线上升,而其中绝大多数是受品牌和口碑的影响。再者世界各大品牌齐聚中国,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样本。这一点非常关键,十年前我们创立恒信的时候,就因为完全没有参照物,完全是靠自己摸索,走了不少弯路。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品牌竞争将会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陪伴企业一直走下去的无形资产,能不能坚持品牌路线,一看你是否有坚持的决心。二看你是否有长远的眼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舍弃什么。三看你是否有良好的运作团队。
从世界经济史来看,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必定是一大批来自该国的国际品牌崛起的过程。我们拭目以待,属于中国自己的国际品牌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