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价格走高,人工成本突增,销售渠道提升……种种迹象都在表明,服装价格的上涨“箭在弦上”。然而,据国家统计局近期数据显示,7月份衣着类产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0%,但是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8﹪。
价格到底涨还是降?让人一头雾水。
为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一涨一降”并不奇怪
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国强对记者分析,这“一涨一降”并不奇怪:“生产要素成本的大面积上调,企业必然会有涨价的冲动。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综观现在我们整个中国服装市场,还是供大于需的情况,服装企业的生产依旧热火朝天,源源不断的产品在涌向市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近两年来由于外需受影响,一部分原本做外贸的‘生产力’转向国内市场,到底该如何消化这些产品还是一个问题。”
同时,记者还联系到了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袁钢明。在采访中,袁钢明也提到了供大于求的问题:“当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时候,生产厂家往往通过彼此竞争来争夺顾客。没有足够的市场购买力,就难以点燃涨价的导火索。”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多服装品牌还都处于观望状态,不敢盲目涨价的原因。
消费者不买账
既然供大于求,就可以说现在的服装行业还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者的“买与不买”就成为了调节市场价格的一个微妙杠杆。
袁钢明指出:“和其他消费品不太一样,服装类消费品价格受成本影响是有限的。服装是享受型商品,而不是生活必需品。迫于现在的经济形势,消费者一方面收入没有增多,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涨价压力,只能减少一部分支出,服装消费自然首当其冲。不管是石油价格上涨,还是棉花价格上涨,意义都不大,毕竟把价格定得再高,消费者不买账也没有用。”
确实,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我们往往对于服装的消费是弹性极大的。今天有钱了,就可以买贵一点的,如果明天没有钱了,就算不添置新衣服,生活也不会受太大影响。
“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扩大内需,但这个‘内需’所涵盖的更多还是指保障性需求,服装的购买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很难有大幅度膨胀。”陈国强提道。
综合以上原因,当被问道下半年的服装价格走势时,袁钢明和陈国强给出了类似的答案:在短时间内,服装价格还是以看跌为主。
企业如何才能涨价
价格不涨反跌,供求关系无法被左右,企业就要坐以待毙么?
陈国强认为:“市场上的少数高端产品价格还是会往上走的。长远来看,服装价格未必是要降的。要看到我们的很多品牌在提升,我们的一部分产品质量在变化、附加值在提高。”
说到底,还是绕不过中国制造业的顽疾,对于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过于依赖,上游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下游市场就立马乱了阵脚。一个真正成熟的企业会存在一部分可相对自由操作的成本空间,也就是管理成本和过程成本等。我们就大可以在这其中做文章。
因此,陈国强指出:“关键是我们的服装产业要做好专业化分工,这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没有必要,提到产业升级,就一股风地都跑去做自己的‘品牌’,在短时间内,一个产业的整体升级是不现实的。就目前来说,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优化横向的产业分工合作。大企业有实力就去做品牌,小企业没实力也可以将国际OEM(代工生产)做得很专业化。各企业发挥所长,整合资源配置,实现对产业链的有效控制自然也就不是什么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