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年低基数下,2010年上半年,我国服装生产、出口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效益指标继续上升,内销风生水起。尽管各方面数据均未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但复苏伴随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呈现高质量的繁荣。
作为结构调整的关键内容,“梯度转移”备受关注。本轮转移酝酿10年之久,2005年高调喊出,着实惠及了江西、安徽等一批中部省份,2007年正当各地纷纷承接即将滚滚而来的产业转移,金融危机造成的现实困境,暂时将沸腾归于静待。
是梯度转移的时机尚未成熟,还是已形成潜流有条不紊地进行?
2010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量同比提高17.68%,东、中、西部地区产量分别增长16.71%、22.51%和49.82%,而占全国生产的份额却不像前几年中、西部地区明显分食东部地区退出的份额,2010年上半年东、中、西部生产占比并没有较上年发生太大变化,由此看来,经济复苏、订单增长最先惠及的仍然是东部省份。
然而不能忽略的是,依据目前的数据采集,这其中有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下的小企业产量被雪藏,也有东部地区在中、西部下单加工的比重被隐含。事实是,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型企业以及众多中小企业已经热火朝天地开机运转。
在这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力量分配中,既有主动选择的智慧,也有被选择的无奈。
从投资来看,虽然复苏相对较慢,但投资结构明显变化。新一轮梯度转移不能指望外资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东部地区的新贵对于向内地投资谨慎观望。中、西部地区的内生动力在这个时期尤为重要。首先要有一定规模的投资数量,足以创建起能够吸引订单转移的产业规模;其次,要有较高的投资质量,具备足够的自我发展和抗风险能力,且能够适应东部地区较高层次订单和市场的转移。
内销无疑成为梯度转移的首要动力。东部地区、大城市市场已近饱和,品牌不约而同地打起了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甚至乡镇市场的主意。市场转移势必带来生产转移,也许规模效应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本土化生产终将大势所趋。
海外订单也在转移,特别是常规产品、低价值产品的订单正飘向中国和周边新兴竞争国。而我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只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产业链效率、产品性价比的比较优势上。是彻底放弃低价值产品加工,专注于较高附加值领域,还是利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联动稳住部分低价值大宗订单,决定着我国服装出口的渐进式复苏。
归根结底,效益是产业发展的基石。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效益源泉是否一致?它们之间能否形成有机的互补与反哺?梯度转移时代尤其需要深究。可以肯定的,只有拿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作为“母语”,沟通才能无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