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中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原因在于经营者素质偏低。一般而言,改革开放之后涌现的大多数家族企业家的文化素质较低、知识匮乏、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不能够主动和快速地掌握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就世界范围而言,家族企业中30%能够生存到第二代,只有10%能够“活”过第三代,其淘汰率是相当高的。同时,也有不少企业接班顺利,而且企业在子女手里发展得更具竞争力的案例。笔者综合各种情况,对目前家族企业接班的成功与失败因素作了总结。
失败原因:
第一,缺乏继承计划。缺乏继承计划被认为是很多家族企业继承失败的主要原因。当创始人在世时,其权威身份对家族和企业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很多家族企业所有者进入60岁的时候才开始着手筹划继承权问题,有的企业家在他们不能继续领导企业的时候,还迟迟不能为身后之事做出安排。他们心理上很不情愿退出,因为一旦创始人设计继承计划,意味着他就提早经历一次死亡仪式。就像一位创始人所说的一样:“制定我的继承计划就像在积极地安排我的葬礼。”
第二,把企业硬性传给无竞争能力或没有准备好的继承者。在中国,由于长期存在的父系财产继承关系,子承父业被视为理所当然。这种用人机制上的僵化和人力资源的排他性,是民营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在进一步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如果创业者遇到不可抗拒的因素,如死亡,或突发事件出现,如果用没有训练有素、准备好的继承人顶替的话,家族企业将会遭到沉重的或毁灭性的打击。
第三,在进行企业传承时没有处理好后代的财产分配问题。这一点在家族成员比较多的企业情况尤其突出。兄弟反目、手足相残之后,往往就是企业分崩离析。
成功原因:
第一,提前制定继承计划。全面的继承计划无论对家族还是对企业都是十分必要的。来继承人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必须为掌握企业的权力和建立永续经营而做好准备,需要获得家族成员、员工、供应商、顾客等利益相关者的肯定、依赖和支持,需要在周详计划的引导下接受严格的训练,而这并非一蹴而就。及早制定中国家族企业的继承计划是避免发生继承矛盾的有效措施。
第二,对继承者进行培养。实施继承计划的第二步就是对继承人进行培养。在继承人的培养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对继承候选人进行筛选和淘汰。继承候选人有可能在若干年后接管企业,成为企业的领导人,因此,其不但应熟悉和掌握本行业的生产、经营、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具备一个成功领导者应具备的领导能力。家族企业继承人的培养,一般是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进入企业前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到知名学府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管理知识、专业知识。第二阶段,进入家族企业,有的是从企业的基层做起,有的是从企业的中层做起,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成长,用自己的业绩树立威望,最终接管家族企业。
第三,制定合理的现代化制度,摆脱以“人制”管人,而用“制度”管人。然而,由于家族企业工作人员的血缘、亲缘关系错综复杂,虽然企业也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在这种以人情代替规章制度的管理方式中,其结果往往是各种规章制度仅仅是摆设,或者只对家族外人员起作用。而在传承时如果能把完善的制度也传承下去,会利于接班人在初始阶段保持企业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