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出口服装多次成为欧盟以及加拿大、美国的召回目标。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一些国内服装出口企业面临的已不仅仅是能否赢利的问题,而是能否生存下去。目前,金融危机阴云仍未散净,我们在继续保持服装出口份额的同时,应避免召回事件的频繁发生,以维护“中国制造”的尊严。
由于各国召回的产品种类不断增多,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引起的损失也不断扩大,召回事件引起了国际市场、特别是产品出口国家的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世界公认的纺织品大国,我国出口服装的被召回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仅2010年4月份,欧盟召回儿童服装产品共计17起,中国产品占10起;毛绒玩具召回7起,中国产品占4件;2起儿童玩具服饰的召回产地均为中国;中国产的电热毯因易引发火灾被召回。这类情况的发生并不偶然,在去年前5个月欧盟宣布召回的92项纺织服装产品中,中国产品占据了65个名额,同比增长高达442%。
召回事件对我国产品的出口及形象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制造”在质量和安全方面已在近年取得明显提升。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厘清出口服装遭召回的主因。问题服装往往在质量和安全性能上达不到输入国标准。但这也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事实上,质量或安全问题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我国出口企业与输入国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这一问题经过层层演化,最终造成目前的窘境––服装出口深陷召回“泥沼” 。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宇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欧盟对于进口的纺织服装类产品有着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政策。一个商标不够规范,一粒纽扣的重金属超标都有可能成为被召回的原因。我国生产企业往往盲目按照设计方提供的设计进行生产,而对于进口方的贸易法规却并不了解,造成了‘设计’与‘生产’相符,却与法规‘脱钩’的现象,使得召回事件多次发生。”
笔者认为,针对中外经贸领域摩擦加剧的情况,我国政府应积极开展与WTO国家之间的对话磋商,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争取把具有中国国情特点的服装名品等纳入国际标准,以提高中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服装出口企业首先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严格执行产品的检验,监控好产品原料的来源,降低人为因素影响产品质量事件的发生率。此外,企业要坚持实施名牌战略,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