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测评活动”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指导、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主办,依托行业经济运行权威统计数据和成熟科学的测评体系,从2003年起每年一届,至今已举办了6届。2008~2009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测评以2008年企业经营数据为基础,根据已确立的测评体系,首先将企业数据输入测评体系进行模型测算,最后经专家综合测评,产生出各行业竞争力优势企业。
据悉,本次活动主题是“联合突围开拓”,会上将发布2008~2009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名单、2008~2009年度中国纺织服装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出口100强企业名单、2008~2009年度中国纺织服装各行业“企业竞争力10强(20强)”名单,此外,同期举行的中国纺织服装市场论坛,将邀请业内外专家探讨如何重塑企业竞争力的话题。
[B]新版500强: 经济危机下的企业排序[/B]
近一年来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也无法独善其身,依赖出口的企业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竞争力榜单,对比新旧榜单的区别,为判断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判断依据。
竞争力测评活动不仅能够量化地把握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竞争力水平和状况,为政府制定政策及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同时,竞争力测评活动也为企业提供竞争力评价信息,分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调整升级。
早在2004年初,纺织服装行业领导已经以前瞻的目光看到了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曾经指出:“研究企业的竞争力,对于我们提高中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新时代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行业内部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同类产品互相压价致使企业从微利走向无利,纤维资源严重短缺,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创造高附加值产品?关键是提高行业内部的劳动生产力和竞争力因素。我们只有劳动力资源是无限供给的,能源、原料、运输等资源全部短缺。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强竞争力。”
根据《纺织服装周刊》对2007~2008年度500强企业一年来回访的数据显示,上一年度500强企业、尤其是行业10强企业,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大多数仍然取得了销售业绩上涨的佳绩,如何总结他们的先进经验、找到一条适合于全行业大多数企业的发展之路,是举办500强竞争力测评活动的初衷。
[B]500强评测体系对行业具有指导意义[/B]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领导的直接关心指导下,与北京大学供应链研究中心合作,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在数据资源和行业特征的基础上,开发了纺织服装行业综合竞争力指标测评体系。
500强测评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两大设计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是指企业竞争力是由显在要素和潜在要素组成。显在要素,如:市场占有率、利润率等。潜在要素,如: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不是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去击败对手,而是要保障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动态性原则是指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需要用动态眼光看待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动态模型,充分利用专家经验、已有统计数据等先验信息,并通过不断出现的新信息对模型进行调整,跟踪企业发展动态,力求使模型契合实际,真实反映企业的竞争力和竞争潜力。
整个测评体系由人力素质、资产素质、创新能力、赢利能力、规模水平、增长能力、节能减排等多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下设多项具体考核指标,如“人力素质”要考核企业职工教育程度、职工技术结构、领导层教育程度、领导层培训、科研力量、劳动生产率等。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对各子系统之间的权重可以做出适当调整,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出企业竞争力的状况。
整个测评体系不仅仅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指标测评体系,它是引导更多的企业由做“大”向做“强”转变的风向标和指南针。
“2008~2009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榜单,通过竞争力测评活动,把各个企业的各项指标和同行业当中整体平均指标以及每一项指标的平均水平,还有在同行业当中指标最好水平和最差水平,都发给参与测评的每一个企业,让企业都有一个参考,找准自己在同行业中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目的就是为了促进行业竞争力提升。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振兴绝不是单单靠这500个优秀的企业,但是如果它们的优势和经验能为整个纺织服装行业所用,那么这500强的竞争力将转化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纺织服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