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到今年1月1日自贸区全面启动,中国和东盟十国之间历时8年,终于进入“零关税”时代。这8年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时机是否成熟?“走出去”还应注意哪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秘书长许宁宁。
中国-东盟贸易形势良好
《纺织服装周刊》:我国近几年对东盟的出口和投资建厂的情况如何?中国-东盟自贸区实施以来,有没有什么相应的变化?去东盟投资和扩大出口的优劣势主要有哪些方面?
许宁宁:近几年,中国和东盟之间特别是在2002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以来,相互对外贸易和投资都发展很快。据统计,去年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双方贸易额仍然达到2130亿美元,只下降了7.8%(中国和全球贸易额下降13.9%),中国-东盟贸易额今年1~2月份增长66%。截至目前,在东盟的对外贸易中,中国排第三位;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东盟处在第四位。东盟已经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之一。
很明显,取消关税形成自贸区之后,中国-东盟自贸区就越来越形成一个统一大市场了。一方面,中国从东盟进口原料、辅料、半成品等产品成本下降,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的产品也相当于多了一个6亿多人的大市场。此外,随着中国和东盟各国间政治和经济交往的越来越频繁,双方在招商引资方面也将有一个更好的环境。
纺织服装业互补性强
《纺织服装周刊》:在纺织服装产业领域,中国和东盟各国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可实现哪些方面的互补?
许宁宁:从总体进出口情况来看,在服装贸易方面,我国对东盟有较强的出口优势。在纺织原料和中间产品方面,双方均有较大的进出口量。但从进出口产品经过的加工程序看,东盟国家由于人工费用、原材料费用等较低廉等原因,近年来逐步成为我国纺织品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国之一。从东盟进口的产品仍然处在纱线等较为上游的环节,而我国对东盟出口较多的则是经过一定加工处理的布料等织物。在成品服装上,我国的优势比较明显,顺差较大。
就目前来看,欧美市场占中国外贸的比重为30%~45%,而东盟只占中国外贸比重的7%。但东盟国家人口增长快,市场潜力很大。随着东盟各国经济的缓慢复苏,其消费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相比传统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的日趋饱和,东盟市场已开始显露出勃勃生机。
双方还需加强沟通
《纺织服装周刊》:随着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启动,向东盟转移有无可能在业内形成一种浪潮?其实,自贸区也不是一天建成的,早在几年前就已经不断降税了,为何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您认为可以如何去改善?
许宁宁:近几年,中国企业到东盟投资增长还是较快的,包括机械、纺织服装等各个门类。之所以没有出现很快增长,一方面是中国企业本身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不强;另一方面是不少企业对东盟和东盟自贸区还不太了解、甚至有误解。所以去年温总理在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的六点建议中第一点就是加大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宣传和相关培训工作。
“有误解”最典型的表现是很多企业怕到东盟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以曾经在这方面问题较严重的印尼为例,自1998年苏哈托政府倒台以来,这种现象已经得到很大的改观,而且近几年中国和东盟之间的政治互信和往来越来越多,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针对第一点“不了解”,我们还要加大相关的宣传和相关的专业咨询服务等工作。比如现在各行业协会也会根据自身行业特点进行相应的媒体宣传、举办相应的报告会等,对企业来说就非常好。
投资可借助的几方力量
《纺织服装周刊》:您对意欲到东盟国家投资建厂的国内纺织服装企业有哪些建议?
许宁宁:首先,企业在出去投资前要详细地考察和了解市场的各方面情况,同时可以寻求一些专业工作者的帮助。详细了解当地的政策、法律、风俗等情况,了解当地的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和产业政策,尽快形成开发新市场的经营战略和策略。
同时,进入东盟市场是一个长期行为,中国的企业必须得做好这个心理准备,不能一哄而上、图一时之快,不能搞低价恶性竞争,应该加大东盟地区的广告投入,把在中国的知名品牌的品牌形象在东盟地区也建立起来、提高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这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三,企业到东盟投资,要详细了解两个时间表:一个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开发时间表,另一个是东盟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开发时间表,都需要全面了解和考虑,形成投资方案。
同时谨慎地选择一个好的合作伙伴也很关键。一方面可以尽快地融入和打开当地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他们,更多地了解当地的各方面情况。尤其要合法经营,尽量不参与当地的政治投机活动。
第四,企业去投资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双方大使馆的资源。通过他们了解投资国的产业政策、市场供求信息,寻找合适的的合作伙伴。通过大使馆的经商处去进行了解咨询并投资,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俯视姿态。
与大使馆建立联系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一种是大企业举办推介会,可邀请大使馆的大使、参赞等参加,请他们帮忙出谋划策和牵线搭桥,一般他们推介的合作伙伴都比较可靠;另外还可以邀请他们到企业考察,以座谈会的形式向他们咨询,一般而言这对企业也是一个提高知名度的机会。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利用商会(协会)资源和渠道。各地商会有着服务性、灵活性、企业联系紧密等多项优势,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