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昨日在北京发布其第二份《中国经济调查报告》时,将中国今年的CPI预测由此前的0.1%提升到1.8%。
OECD 5年前首次推出《中国经济调查报告》,调查仔细盘点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竞争、收入分配、就业、社保和医疗等方面状况,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善建议。
食品价格有下滑压力
从去年四季度开始,CPI所标识的通胀水平出现了快速上升,到去年12月,中国的CPI已经达到了1.9%,据高华证券估计,其环比折年率可能已经高达8.4%。天气因素导致的食品价格和低基期效应成为最大的上涨推手。
OECD经济部中国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理查·赫德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据他观察,CPI的顶峰有可能在3月左右出现,随后出现缓慢回落,充分的市场供给将是导致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逐渐放缓的主要原因。
除了OECD外,野村证券也预测,尽管未来几个月CPI 通胀会暂时性上扬, 但全年的通胀仍在温和水平,为2.5%。野村证券并不认为今年会实施严格的货币紧缩政策。
OECD同时认为,预计今年中国的实际GDP增速会达到10.2%,再次回到两位数的增长轨道。2011年的GDP增速将达到9.3%,CPI会缓慢上升至2.0%。
为应对通胀压力,中国政府在调整利率水平之前已经频频出手,并调整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
OECD在调研后发现,频频出手货币市场是因为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已经逐步从计划性行政制度转变为更加完善的市场制度,同时将货币增长作为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商业银行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应该逐步取消。
OECD建议,今后中国央行的操作框架应该把重点放在利率上面,而非数量型的流动性控制。
建议用财政赤字维持国内需求
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前夕,中国政府在世界上拥有骄人的财政状况,这种情况在2010年~2011年仍会继续。
但是,由于中国已经启动了多项社会改革,包括教育、福利援助、养老金和医疗保险,政府应继续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转移资金,继续维持财政盈余的压力很大。
以医疗改革为例,为了在2020年前实现广泛、安全、可负担、有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在2009年~2011年期间支出8500亿元,这相当于当前国内生产总值的0.8%。尽管数据巨大,但从长远来看这笔支出仅仅是医疗领域所需投入的首付款。
又如,中国扩大了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但对于流动人口仍然不足。OECD副秘书长、首席经济学家帕多安在发布会上分析说,据他们估计,流动人口已经占到了城市地区总就业人口的40%以上,并将很快成为中国劳动力的主力,需要继续投入建设完善的全国统筹的社保体系。
为此,OECD建议,当考虑财政刺激计划退出时,中国应尽量避免重新回到预算盈余,这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政府储蓄将会回落;而随着家庭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率和替代率的提高以及预防动机的弱化,家庭储蓄也可能逐渐减少。
劳动力市场已经快速恢复
对于中国政府最为关心的就业问题,OECD还发现,尽管现在正值全球经济萧条时期,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仍然非常有弹性。一年前大规模裁员和对大规模失业的恐慌似乎并未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造成过多影响。
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初期,中国的就业率有所下降,但是如今已有上升趋势,尽管速度较为缓慢。
“2008年后期,中国的大量流动人员在城市失去了工作,但到2009年中期,几乎所有的流动人员都已经在城市找到了新的工作,这方面比许多经合组织国家都要快。”帕多安表示,“重要的是很多流动人员已经做好了接受幅度较大的减薪。”
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OECD建议逐步放松同户籍相关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