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金融危机在爆发以来,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低息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这一方面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从客观上为通货膨胀买下了伏笔。可以说,金融资本的大举介入对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原有的通过供需关系定价的主导性已经被削弱,而贸易中汇率因素起到的作用在不断增大。甚至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汇率变化左右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如下图)。
[img]http://cn.texsources.com/href/img.php/topic/270454/0/texsources.jpg[/img]
伦铜走势与美元指数走势负相关图
最近,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背后推手是什么?美国汇率政策制定的基点在哪里?厘清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美国汇率政策的走向和意图,同时这也对判断大宗商品后市走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回溯美元变动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通过弱美元政策从而摆脱高额债务、实现经济复苏是美国政府历史上常用的手段。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美国政府就曾通过宣布民间拥有黄金非法、把所有黄金收归国有的方式,主导美元贬值41%以缓解危机。而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政府又先后采取美元贬值、压迫其他货币升值的措施,以缓解国内危机:
第一次美元巨幅贬值发生在广场协议签署后的1985年-1988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里根经济政策的出台导致美国出现了经常项目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胞胎”赤字。1984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84亿美元。为改善国际收支,1985年9月,美、日、英、德、法五国签署了《广场协议》联合干预外汇市场。此后,美元兑世界主要货币(特别是日元)大幅度下跌。直到1987年2月,七大主要工业国才又在巴黎罗浮宫达成协议,采取联合措施制止美元的过度跌势。此时,美元指数已经从1985年3月的144跌至1988年4月的88,在三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美元贬值38.85%。
第二次美元巨幅贬值发生在美国科技泡沫破灭后的2002年-2008年。2001年,美国经济在网络高科技泡沫破灭和“911”恐怖袭击的双重打击下陷入衰退,GDP年增长率从2000年的3.7%陡降至0.8%。为刺激美国经济尽快复苏,布什政府一上台便抛出了总额高达1.32万亿美元的减税计划,美联储也在2001年一年内连续11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大幅下调至1.75%。这种极具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虽然有助于促进美国经济复苏,但也导致美国财政赤字的增加和国债收益率的下降,纵容和放任了美元贬值。随着接下来几年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不断扩大财政支出和降低利率,到2008年3月,美元指数跌至70,创下了自1973年以来的新低,从2002年1月的最高点贬值了37.21%。
[img]http://cn.texsources.com/href/img.php/topic/270455/0/texsources.jpg[/img]
美元两次巨幅贬值
反观近期的美元走势和美国财政部释放出的信息,我们似乎可以从中清晰地揣度出美国的用意,那就是通过弱美元政策强迫人民币以及其他一些东亚国家/地区货币升值(如下图),并由此达到平衡本国经济发展模式,减少进口、扩大出口,削减债务等目的。因此,美元将在较长的时期内处于相对低位。另一方面,历史表明,美国政府所认为的美元贬值底线可能就在40%的水平左右。目前,对美元的极度做空势头已有所减缓,美国继续放任美元指数跌破70.68低点的可能性已不大。
由此推测,假如美国在会议之后继续推进量化宽松政策,那无疑将助涨大宗商品价格的又一轮上扬。与此同时,这将有可能使美元形成融资货币,大量流入类似中国这样的高息国家进行套利,从而带来新的资本泡沫乃至通货膨胀,这点非常值得我们警醒。假如会议针对汇率议题达成共识,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确保汇率的相对稳定,美国放弃或减缓流动性投放力度。那么,美元指数有可能会在极端下跌之后形成小规模的反弹,从而带来大宗商品的高位震荡回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