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棉纺市场近些年来发生剧烈变化,棉花和纺织行业格局有所改变,这其中也包括美国棉花的话语权份量的变化。相比往年,本年度美棉的话语权将有所削弱,并且,按照当前的棉花生产和消费格局趋势及其自身政策因素,美棉在全球市场的份量将进一步减少。
一、美棉产量和自身消费量萎缩,不利美棉话语权。
自2005年度以来,美棉产量呈逐步萎缩的态势。据美国农业部(USDA)最近的预测,本年度美棉产量预期为274.2万吨,相比上年度减少1.7%。2005/06年度美棉产量曾创纪录性地扩大到520万吨;2006/07年度下滑到470万吨;2007/08年度维持在400万吨以上,为418.2万吨;2008/09年度仅有279万吨。这几年美棉产量持续减少,主要因素有三个,首要的因素为其他农作物争地,其次是不佳的天气状况作祟,另外,金融危机对2009/10年度棉花生产有一定影响。
受到自身行业发展定位及相关政策的影响,美国纺织厂的规模逐步缩小,棉花消费量减少,最近五年从约130万吨减少到目前的74万吨。
美国棉花产量和消费量的萎缩,使其在国际棉花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份额减少,不利话语权。
二、印度棉花供应量增加,削弱美棉话语权份量。
美棉产量减少的同时,印度棉花产量大幅度提升,虽然印度纺织产能逐步扩大,但棉花供仍大于需,可供出口量随着产量增多而增加。据USDA预测,本年度印度棉花产量将达到518.2万吨,距离2007/08年度的历史之最基本相当。在新棉上市初期,本年度印度棉花产量有望达到550万吨,但因生长后期棉花长势关键时刻缺乏足够降雨不利生长,市场对印度产量预期有所调整,印度国内最新预测仍保持在500万吨以上。
印度棉出口量2005/06年度为75.1万吨,之前的出口量低于20万吨以下;2007/08年度曾达到153.1万吨,2008/09年度受内外因素影响减少到50多万吨,2009/10年度有望恢复到100万吨以上。据印度方面统计,截至12月17日,本年度来印度已经登记出口棉花75万吨。在印度棉出口稳中有升的同时,美棉出口受到抑制。本年度来美国已经签约出口棉花129.4万吨,相比上年度减少27%。
和美国一样,印度棉花主要市场在中国。印度棉的激增,迫使美棉在中国的进口份额受到挤占。中国、美国和印度新棉集中上市时间相差不大,近年来除2008/09年度印度棉新花上市之际相比美棉价格有一定优势,中国不少企业在11-2月份间大量买进印度棉,美棉此间销售相对被动。
三、中国的话语权份量逐步加重。
作为全球棉花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全球棉花产业中的话语权份量逐渐提升。中国棉花的产量和消费状况,牵动着国际棉花市场的神经。
2005/06年中国棉花产量为618万吨,之后三个年度在800万吨上下徘徊,2009/10年度减产,但也将达到700万吨一线水平;近些年的棉花消费量也在1000万吨左右窄幅波动(除2008/09年度)。
中国棉花产不足需,需要从其他国家大量进口。中国纺织行业的消费形势和进口进度,对国际棉花贸易至关重要。毫无疑问,中国在全球棉花市场的话语权逐步加大。
四、中国、印度和乌兹别克棉定价不依照ICE棉花期货,不利美棉话语权。
多年来,纽约棉花期货是全球贸易中棉花定价的主要依据,目前美棉、非洲、澳棉和巴西等棉花仍以纽约期棉为定价中心。但是,中国、印度和乌兹别克棉花价格都不是主要依照美国棉花期货市场来定价的。前两者主要是根据国内自身的情况而变化,后者主要是依照Cotlook国际棉花现货来定价的。中国是最大的棉花消费国家,印度和乌兹别克的出口总和与美棉出口量相差不大,因此,随着中国、印度和乌兹别克在全球棉花市场的话语权以不同程度的加强,美棉话语权的地位也有所减少了。
五、美国棉花期货机制经历百年发展相对成熟,中国话语权位置要上第一还需努力。
虽然美国棉花的话语权在减弱,但依托于成熟的利用期现购销结合、加工、物流和其他相关流通机制,美棉行业在全球仍有较大份量的话语权。尽管有一些缺陷,但美棉的行业机制是值得全球棉花行业学习的。
中国当前需要加强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加强国内电子盘(撮合与和期)与现货市场的结合,促进买卖双方更好地利用电子盘发现价格,规避贸易风险,促进棉花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二,借鉴美国成功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经验,加快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步伐,维护棉花行业产业链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三,建立一些长效机制,稳定棉花生产,灵活调节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