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落下帷幕,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17号仍旧在如何减排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问题上展开辩论。当天,参加领导人会议的温家宝总理指出了大会目前亟待解决的5个问题,而美国在最后时刻则突然提出了一项附带苛刻条件的中期气候融资方案。这5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都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解读美国的建议?各国最终能否如愿就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新协议?
主持人:温总理17号在会见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情况时指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存在5个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这5个问题都是什么问题?
记者:温总理说,从大会和两个工作组讨论情况看,现在有待解决的五个主要问题一是谈判的基础文件,他认为应该以两个工作组主席提出的新案文,也就是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和相关谈判奠定基础。二是减排目标,各方应该从大局出发,锁定已做出的承诺,并且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将各国承诺列入相关成果文件。如果能达成这样的安排,也是一个大的进步。三是可测算、可报告、可核查即“三可”问题,发展中国家只有得到国际支持的减缓行动,才接受三可审评,自主采取和行动不接受国际三可。各方不应该相互猜忌,更不能搞对抗,四是长期目标,温总理说,可以考虑长期目标设定为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五是资金问题。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的、额外的、实质性的资金支持,是公约规定的法律义务,应该得到切实履行。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17号表示,在所有主要经济体采取有意义的减排行动并保证执行透明的前提下,美国将和其他国家一起到2020年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这各方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应该怎么理解呢?
记者: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17号在哥本哈根举行新闻发布会说,在所有主要经济体采取有意义的减排行动并保证执行透明的前提下,美国将和其他国家一起到2020年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这1000亿美元将通过多种途径、以多种方式筹得,包括多边和双边方式,以及其他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等,资金将主要用于帮助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但是希拉里并没有就美国将会出资多少,以及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具体有哪些等问题作出正面回答。她还强调,美国的出资承诺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所有主要经济体所采取的减排行动都必须是透明的。
如果单从美国提出的这个融资方案来说,只是说了美国和其他国家一起筹资,但是具体美国要拿出多少钱,只字未提。而且融资手段是什么,也没有说,可见这个建议是相当空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就此就表示,希望美国能够说清楚自己贡献的份额。
另外,美国的这个方案是有附加条件的。用希拉里·克林顿的话说,前提是所有主要经济体都要采取有意义的减排行动并保证执行透明。实际上,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厘路线图”,发达国家要率先实现总量减排,发展中国家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取决于发达国家对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的有效履行,而且发展中国家利用本国资源采取的自主行动无需接受国际监督。所以说,美国这个建议里提到的“有主要经济体采取有意义的减排行动并保证执行透明的前提”实际上是逻辑颠倒的,它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厘路线图”的规定。更何况,美国政府到目前也没有拿出一个清晰的减排方案。
主持人:从你的介绍中我们能看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问题变化问题上分歧还是很严重的。18号,为期11天的会议就要闭幕了,能不能为我们回顾一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歧都有哪些呢?
记者:实际上我第一个问题讲了问总理介绍的这5个问题,这就是就是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主要分歧。集中到一点讲就是要不要坚持《京都议定书》,要不要坚持双轨制,要不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会议也不会取得有实质内容的成果。
主持人:出席领导人会议的温家宝总理17号说,如果各方还是在一些存在严重分歧的问题上相互纠缠,会议很可能会无果而终。就你的观察看,各方谈判代表有没有可能达成一项协议?
记者:这个问题现在很难说。这次会议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全球会议,至少有1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来参加会议,显示各国都非常重视,也希望能够达成一项协议,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代表的压力也非常大,中国代表团首席谈判代表苏伟就说,他们已经连续几天连轴转了,就是为了尽快解决焦点问题,达成协议。从时间上来看,在短短一两天的时间里,达成一项国际性的法律协议,是不太可能的。各方有可能先达成一项政治协议,表明决心,并制定未来一年的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大家普遍认为,这是最有可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