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现有出口服装生产企业603家,集中在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六安等地,主要生产纺织服装和羽绒服装,产品主销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2011年出口服装批次、货值均有较大涨幅,成为安徽省举足轻重的大宗商品,但出口额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安徽省出口服装主要有便服、童装、室内装及羽绒服等,大多为中低档产品,基本都是客户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复样加工和贴牌生产,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效益不断下滑,缺乏自主品牌已成为安徽省出口服装的软肋。
目前,欧洲要求纺织服装产品不含对人体造成损害的有害有毒物质,不含甲醛、偶氮染料、游离重金属等潜在的、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因素,这些要求在顺应国际消费潮流、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无害产品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各国在世界贸易向自由化发展过程中调整贸易关系、保护自身利益的绿色壁垒。安徽省约40%的出口服装生产企业不同程度地受此影响,使产品的生产、包装、认证检验成本大大提高。
安徽省出口服装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以加工贸易型、劳动密集型为主,与高科技、新兴产业等很难沾上边,得不到政策的特别关照,融资困难,企业资金捉襟见肘,严重影响了产品设计开发和正常生产。
较低的劳动成本一直是安徽出口服装的竞争优势。但2011年以来,随着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增加了纺织服装的出口成本。国外一些客户已将部分订单转向劳动力更为低廉的越南、缅甸和老挝甚至印度生产。由于订单减少,内地一些熟练工人纷纷流向区位优势相对明显的沿海省市,以致安徽传统劳动力输出地区出现熟练工紧缺现象。
2010年,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对于加快安徽崛起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检验检疫和各有关部门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区域发展。
培植龙头企业
从总体上说,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的影响下,沿海发达地区已出现土地、淡水、人力、能源等资源的供给紧张,比安徽生产成本高出30%至40%,而安徽地处长三角腹地,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随着沿海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业向安徽转移的趋势逐渐加强,安徽应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契机,进一步加大纺织服装业承接力度和深度,充分利用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资源要素上的绝对优势,以县域经济开发园区为主要载体,吸引东部知名纺织服装印染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沿海产业转移的一大特点是以龙头和大企业为核心,同时将研发、采购、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各个营运环节也转移过来,以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发展格局。雅戈尔、太子龙、步森等知名品牌为代表的服装企业已在安徽建设生产基地。要因势利导,支持基础好、产业承接优势突出的安庆、桐城、马鞍山、铜陵等作为服装产业承接的重点接入区,同时,要着力扶持合肥联亚、安庆华茂、桐城鸿润等当地龙头企业,壮大华茂、皖维、华源等骨干企业,发展高性能纤维和高档面料,使原有处于相对较低层次的企业发生“升级转型”运动,从而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龙头产业集群,加速壮大纺织服装业,全面提升纺织服装业整体技术水平。
增强应对能力拓宽市场
在崇尚自然的浪潮下,各国都在积极开发、生产有利于保护环境、人体健康的绿色产品,要从提高环保和绿色意识入手,以调整产品结构为契机,大力开发环保型产品,把“绿色纺织服装”作为扩大安徽服装出口新的增长点。同时,要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巩固并扩大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出口,确保设限产品平稳出口,增加非设限产品扩大出口;深入拓展日本、韩国市场,在维持现有出口优势的同时,积极开拓其高端市场;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税优惠政策,结合地缘优势,扩大对东南亚的出口;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在非洲、拉美、中东、澳大利亚等非设限地区(国家)寻求纺织服装出口新的增长点。
优化检验检疫服务环境
以效能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检验检疫管理模式创新,全力打造支持创新、服务创新的良好检验检疫服务环境,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开展企业培训,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出口服装企业生产过程监控和原辅材料的检测,提高产品质量。引导产业集群内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共享和技术交流,鼓励企业出口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不断提升自主品牌出口比重,对自主品牌出口报检实行优先检验、快速通关。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减少环节,提高效率,进一步理顺垂直部门与地方政府权责关系,形成促进区域服装出口的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