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大连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田平
第22届大连国际服装节暨大连2011秋冬流行时装周活动举办期间,大连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田平,就大连服装业的整体状况以及“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等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大连服装产业的整体情况。
田平:大连的服装在辽宁省占据半壁江山,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放在全国横向比较,不如南方发展快。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城市间的工业结构不同。比如,大连是重石化的结构形式,轻纺的比例(轻工、纺织、服装)经过“十一五”的调整,由22%调到了28%,但还有72%是重工业,而前面的28%里面由于包含了轻工、纺织、服装等,服装的占比就更小了。工业结构不一样,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发展思路就不一样。
在发展服装产业这方面,南方市场比较活跃,政策也相对宽松。服装产业非常适应市场经济这种活跃的气氛,市场越活跃,服装产业发展就越活跃,反之就越死。当然,我们也得承认在思想观念的解放方面,大连还有一定差距,北方人有着自己的惯性思维,或者说小富即安的思想,而缺少南方人爱打拼的劲头。
记者:今年上半年全国的出口形势不太乐观。大连市的服装出口状况如何?
田平:大连的产业结构以出口为导向,其服装业如今正在调整结构。“十一五”初期,大连服装80%以上出口,到“十一五”末调整到67%,这个结构还会进一步调整,我们也在引导企业做这方面的工作。大连服装业受到的冲击相对来说没有其他一些城市严重,这跟大连服装企业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客户结构等有很大关系。比如,大连出口的低档货很少,出口产品的档次普遍较高。
记者:大连服装企业在出口这块占较大。那么,大连在服装品牌建设和发展方面的情况如何?
田平:现在,大杨创世领军男装品牌,目前推出了一个新品牌“YOUSOKU”,是年轻的、网上销售的品牌;思凡是大连女装的一面旗帜;桑扶兰是大连内衣的领军品牌。这三个品牌在数量上和南方的服装重镇相比,是少了一点,但我们正在努力进行品牌建设。今年的春夏和秋冬办的时装周,就是大连在“十二五”时期,要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有大的发展。
企业如今不能再依靠量的提升求发展了。“十二五”期间,大连服装企业要用品牌、设计、营销来取代过去靠规模增长的发展方式。企业以前那种买设备、找工人做加工这条路走不通了,大连也不可能再复制1万人的大杨那种生产工厂了。设计、营销、品牌的市场化的道路才是发展方向。
通过一年两次的时装周,我们下一步要加强国际交流。明年,我们想请日韩、欧美的一些同行来交流。今年,我们准备派两个设计师去参加澳门时装周。
记者: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服装企业在资金、人才等方面遇到了一定困难,大连的情况怎样?
田平:大连服装企业也同样遇到了资金紧张、招工难的问题,但是没有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严重。现在年轻人普遍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尤其是没有人愿意去干流水线的工作,这个也逼着企业要转型提升。
记者:大连的一些服装出口企业也正处于转型期。对此,您对这样的企业有什么建议?
田平:我还是建议企业坚持两条腿走路。出口企业在出口做好的情况下,不能完全舍弃出口,出口做好了也可以是品牌。
南方有的服装企业现在开始在国外建店。作为行业协会,我们时刻关注着国内外的变化,行业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变化情况,我们经常跟企业交流这些事情。下一步,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在海外来开辟市场的问题。
记者:“十二五”期间,大连服装产业发展有哪些目标?
田平:规模上、打造品牌、培养设计师等方面都有目标。但是现在规模这方面,国家改变了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方法,现在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从500万元及以上改到了2000万元及以上,因此很多企业就进不了这个盘子。所以,我们开始定的“‘十二五’末,大连市规模以上服装工业产值要达到500亿元”的目标可能要做相应调整。
“十二五”期间,大连要打造1—2个国际品牌,看能否把大杨旗下的品牌打造成国际品牌;大连要把思凡、桑扶兰等几个品牌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同时,大连要培养3—5个知名设计师。(中国服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