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中国外贸面临着三重严峻压力。第一重压力源于世界经济形势不佳导致的外需减速;第二重压力来自外部竞争加剧,这种竞争不仅来自发展中国家,更来自次贷危机之后力推“再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第三重压力来自国内成本不可遏制的上升势头。除此之外,2012年外部世界的战乱风险也不可忽视,而且某些潜在战乱风险紧邻我国,与2011年爆发在中国国境万里之外的利比亚战乱风险相比,一旦成为现实,其潜在冲击力不可同日而语。面对外部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中国经济该如何突围?尽管我们应当扩大内需,但片面依靠内需的路线并不可行。实际上,自从2000年以来,内需就已经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主要源泉,在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大需求中,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历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8.9%(2009年)~23.1%(2005年)之间,除了2005年一年之外,其余历年贡献率都不足20%。所以,单靠强调扩大内需,从价值形态上讲,并不足以为经济增长增添太大动力。与此同时,由于我们众多制造业产能和出口量占世界很高比例,动辄超过50%,甚至高达70%~80%,单靠国内市场无论如何也无法消化,出口市场必不可少。在2012年,中国外贸仍然有希望继续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其根本原因并不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决定保持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在于中国经济基本面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要优势源于较高的宏观经济稳定性。中国国内经济大体已经软着陆,尽管中国2011年通胀压力较大,尽管人民币汇率在岁末出现了连续超过10个交易日的“跌停”,尽管中国存在地方融资平台潜在债务风险和银行业潜在不良信贷风险,但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和热门新兴市场相比,中国的财政状况仍然最为稳健,中国银行(2.96,0.00,0.00%)体系资产状况仍然良好,中国的通胀率与印度等其他热门新兴市场相比仍然低好几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虽然正在持续积累,但与货币大幅度贬值几乎接近货币危机程度的其他新兴市场相比,人民币汇率仍然非常稳定。毕竟,在最热门的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中,今年前9个月,除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值超过3%以外,另外4个“金砖”国家货币对美元汇率全面显著贬值:俄罗斯卢布贬值4.06%,巴西雷亚尔贬值8.01%,印度卢比贬值8.50%,南非兰特贬值15.70%。较高的宏观经济稳定性赋予了中国产业额外的竞争力,因为在一个更可预期的环境中,企业规划的风险显然要低得多。尽管越南、印度等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贬值被某些人视为其出口制造业相对于“中国制造”的优势之一,我们也不必以为货币贬值就一定能够赋予一国出口更强的竞争力,因为货币大幅度贬值通常意味着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猛增,不仅直接干扰企业经营,更因为损害居民生活水平而容易引爆更多的罢工潮。由于发展中国家外向型企业常常高度依赖外币融资,资产构成中本币计价比例却要高得多,本币大幅度贬值还会显著恶化其资产负债结构,严重时会导致企业大面积破产倒闭。与此同时,通过产业升级、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中国产业界已经明显增强了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力,这一点在今年中国出口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上面表现得相当突出。在2011年前8个月,中国出口平均价格上涨10.3%,高于去年同期9.1个百分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上涨更为突出,7月份纺织服装平均出口价格上涨24.7%,鞋帽平均出口价格上涨18.5%,而这是在“中国制造”占有的市场份额没有明显下降、在出口市场最终销售价格没有上涨的情况下发生的,表明中国出口产业在整个国际价值链上所得收益份额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中国正在逐步超越单纯依赖价格竞争力的阶段,越来越多地依靠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效率、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方面的优势。即使是成本上升的压力,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也能依靠国内产业转移而消化掉相当一部分。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对整个国际贸易体系、对中国的贸易伙伴都是佳音,即使对与中国存在竞争关系的国家和企业也不例外。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一国就占了全球贸易额的10%以上,更因为中国进口增速领先世界,从而为贸易伙伴创造了分享繁荣的机会。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和世贸组织2009年、2010年《世界贸易报告》数据,2009年,世界进口萎缩24%,中国进口只下降了11.2%。2010年,中国进口增幅更高达38.7%。今年前11个月,中国进口又同比增长26.4%,高于同期出口增幅5.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