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是面料与生俱来的属性,在提升面料的功能性上大做文章,是当下很多企业寻找市场卖点的惯用手法。正因为有很多成功的企业案例,所以时常会有一些新纤维、新名词的出现,企业加大了新品研发的力度,但也存在面料功能被吹嘘夸大的现象。
冷静看待当前的面料新功能,如果它们最终不能在消费市场形成卖点,那么所谓的功能也只是一个炫技的看点。
这并非夸大其词,因为最终在服装上寻找新功能面料,真的是凤毛麟角。当前企业开发新功能面料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型,在自主研发的同时积极与下游服装品牌联手,为功能卖点寻找市场突破口;而另一类就是跟风型,别人前脚有了我后脚跟上,最多再重新取个名字,一旦别人把市场缺口打开了,也能分一杯羹。
姑且先不去将企业分类,就新功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来讲,很多企业都认识到,“功能可感知”是构成消费的前提。理解起来也并不难,要让消费者在决定掏腰包的当下,短时间内能亲身体验到新功能。理清这一思路,就能有效避免盲目开发带来的损失。
可以看到,近两年很多企业都在做“凉爽面料”,就像旭荣集团的Flycool,该系列产品接触皮肤后可产生降低皮肤表面1~2℃的瞬间凉感。还有福华新推出的感温变色面料,手轻轻碰触就能短暂改变面料的颜色,目前已经上市,奇特的颜色变化做童装面料很不错。
他们都满足了“功能可感知”这个前提。然而,面料企业与终端服装品牌联手,加强对新功能的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李宁在2008年的时候就推出了凉爽系列服装,经过两三年的市场培育,现在已经成为了李宁在夏季主推的功能服装。当然,也有很多服装品牌察觉到了这一功能的市场潜力。这就产生了联动效应,终端市场的需求会刺激面料企业更加完善这一功能,同时也会给生产这类面料的企业带来更丰厚的利润。
新功能面料要想从吸引人眼球的看点到带来实际利润的卖点,当前还会遇到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行业标准的滞后。没有完善的标准去规范这类面料市场,面料的品质怎么去鉴定、企业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等问题的存在,标准缺失会成为新功能发展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