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西宁的青海嘉年绒业有限公司,在2003年起步初期生产规模非常小,年生产无毛绒只有十几吨,销售收入仅1000多万元,职工人数也只有二三十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面临着困难。
2006年响应省、市政府把城南打造成“世界藏毯之都”的号召,公司积极组织各方力量,边施工边安装,经过11个月的艰苦努力,2007年6月份第一车间正式投入生产,这也打破了青海毛纺行业开动当年生产的先例。当年实现产值15000万元,出口创汇1300万美元,创造了青海有史以来羊绒生产规模第一、无毛绒的精加工产量第一、农畜产品单项出口第一的记录,成为青海省农副产品单项产值第一的企业;为农牧民生产营业提供了有效的流通地,为青海省农牧产业化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就在记者采访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永忠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王永忠就连续接了3个电话,口头商定了3笔羊绒供销业务,共计35吨。喜出望外的王永忠不无自豪地说:“是青岛纺机的宽幅联合分梳技术,确立了我们企业在行业中的技术与工艺领先地位,也为企业快速发展奠定了优良的技术装备基础,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B]技术领先保持优势[/B]
据王永忠董事长介绍,该公司所采用的宽幅联合分梳技术,决不是幅宽从1米到1.5米的简单的尺寸放大,而是青岛纺机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对羊绒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一次全方位的审视,并由此带动了传统羊绒分梳技术质的飞跃。宽幅联合分梳技术,颠覆了羊绒生产企业设备选择的传统观念,为羊绒生产企业向高端发展拓展了全新的视野,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是羊绒产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从技术指标上就可以看出,该设备产量从每小时2.5公斤提高到6公斤,纤维提取率从93%提高到96%以上;与此同时,用电量降低了40%,纤维损伤率从15%降到11%,含粗绒率从0.25%下降到0.15%,可节约用工50%。
良好的使用效果得益于全新的设计思维,在机械方面,对于关键的锡林、道夫筒体采用特殊材料,运用独有工艺由特殊设备加工而成,有效提高了设备整体刚性和稳定性。在智能化控制方面,对于多处重要工艺参数均设计为变频调速,并且具备了全系统的远程诊断功能。在生产工艺方面,确定了全新的工艺原则,最大限度地确保降低纤维损伤率,提高有效纤维提取率,同时改善车间生产环境。在节能降耗方面,锡林、道夫统一由主电机传动,且主电机功率不变,梳理机减少一个道夫电机,因此对于整个联合分梳机而言,总装机功率减少,台时产量增加,对节能降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也改变了生产环境,使工人的生产环境达到了无尘操作,大大降低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机器生产效率有较明显的提高,从而达到了增效、节能、减排、环保、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目的。
[B]发挥地缘优势和团队优势[/B]
青海嘉年绒业有限公司的管理和生产技术骨干,早在1988年就开始从事山羊绒的收购、分梳、纺织品销售工作,是一支高素质的管理、收购及市场营销团队。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山羊绒分梳行业有着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很高的管理经验,在山羊无毛绒的质量和提取上有突破性的提高。由于有了这样的团队,该公司加工生产的山羊无毛绒在国际市场深受欢迎,—直受国内外客商青睐,特别是经公司加工生产的源于青海、西藏产的“柴达木”牌白、青、紫无毛绒被国际市场誉为“中国一号特细山羊无毛绒”是国际高端羊绒产品的必用原料,因此公司已成为国际高端羊绒产品的唯一无毛绒基地。公司生产的白色、青色、紫色山羊绒占中国和发达国家羊绒分梳界很重要的位置。
[B]加强地域优势保持原料优势[/B]
为了长远发展,该公司还与德令哈市农牧局签订了《德令哈市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牧业协会产业基地合作协议》,并在海西建立全省最大的良种繁育中心,繁育优良超细种山羊20000只。按照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产的生产经营模式,用订单形式签订农畜产品收购订单,重点发展饲草料种植业和牛羊养殖、育肥和贩运等。帮助农牧户树立专业合作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不断发展壮大协会组织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使公司的原料质量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保持了在同类企业中的优势地位。
就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王永忠董事长又开始安排生产和发货了。在谈到今后企业发展规划时王永忠认为,经济危机不仅有“危”,更还有“机”,关键是如何把握住“机”。 青海嘉年绒业公司在危机来临的时候,从青岛纺机购买了15条1.5米幅宽联合分梳设备,将青岛纺机在国内外梳理设备领域全新的分梳设计理念和特有的工艺制造水平,与青海独特的资源优势及政策支持相结合,在国内外市场创造出了新的发展业绩。